在线
客服

客服
热线

 0575-89176889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第十三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建筑产业化分论坛现场实录(上)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6-12-06
“第十三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暨第二届绿色自贸区活动周”(以下简称“中外绿色人居论坛”)将于2016年12月1-3日在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举办,会议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招商局集团(CMG)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由招商蛇口承办。届时将会有绿色人居领域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和企业代表等近千位嘉宾出席。
 
“中外绿色人居论坛”是关于绿色人居理念、实践与发展趋势的年度公益性国际专业会议,是集学术研讨、展览、表彰、发布为一体的综合性论坛,目的在于给政府、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和相关研发机构等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加强在绿色城市与绿色人居领域的交流与创新合作。2015年因应自贸区建设,论坛升级为绿色自贸区活动周。
 
本届论坛主题为“绿色城市·智慧生长”,希望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联合国住房与可持续发展大会(人居III)等国内外最新会议精神,依托蛇口从小渔村到现代化都市的“前港-中区-后城”智慧生长经验,探索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和内在动力,推动城市建设的模式与技术创新,期待以绿色发展为引擎助力城市生长。
 
本届论坛设一个主论坛、十一个分论坛和若干项活动,分别为“海绵城市分论坛”、“智慧城市分论坛”、“绿色运营管理分论坛”、“绿色生活分论坛”、“分布式能源分论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分论坛”、“民用建筑能耗标准分论坛”、“建筑产业化分论坛”、“健康建筑分论坛”、“光伏实证技术论坛”、“绿色双创分论坛”多个围绕城市生长和人居发展的系列主题分论坛,同时还将举办绿色建筑设计竞赛颁奖、绿色创新项目参观等活动。
  
论坛正式开始
 
【主持人:付灿华】
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们又到了一个12月,又是一个温暖的冬天的下午,我们又一次来到了招商,来到了蛇口,这样一个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别具意义的地理坐标,我们来举办一个专业的论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这次分论坛的主办方招商局蛇口欢迎各位来临第十三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暨第二届绿色自贸区活动周建筑产业化的分论坛,欢迎大家!我是深圳市建筑产业化协会秘书长付灿华,今天由我为大家主持论坛。
 
现在请让我为大家介绍参加论坛的主要领导与专家: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岑岩;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胡建新;
万科广深区域副总建筑师逯薇;
中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樊则森;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副总建筑师/副研究员魏素巍;
深圳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吴楚强;
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君峰;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院长郑玉龙;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胡树志;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城市研究院技术总监周波。
 
让我们一并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接下来这几位嘉宾将围绕装配式建筑、装配式内装及BIM进行研讨,今年以来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装配式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9月14日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会议上明确了珠三角是我们装配式发展的重点区域,深圳是一个重点城市,这些政策透露了非常强的信号,我们的装配式建筑已经上升了国家的战略。深圳作为首个试点区域,作为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如何进一步落实这样一个国家战略,如何进一步地推动装配式建筑?我们现在讲的是六化合一,以及如何推动装配式项目的落地,所有的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同样是今天这次建筑产业化分论坛的题目,首先有请这一次的分论坛招商局蛇口的胡建新为大家致辞。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顾问胡建新】
各位嘉宾,非常感谢大家对论坛的这么重视,亲临指导,也感谢专家们的智慧分享。论坛是第十三届,很不容易,与大家的支持离不开。所以,我首先要感谢的是大家的参加和积极的努力,特别还有很多志愿者的服务。当然,包括专家们实际上也是志愿者,因为他们都没有专家出场费,都是来打义工的,我们也没有收门票,所以都是属于公益的论坛。还有一大帮摄影师,包括网络直播、视频直播的,所有的这些都是志愿者。所以,非常感谢大家,我要给大家鞠躬,谢谢大家!
  
第二点,我非常赞同去年岑岩主任提了一个观点,说建筑产业化实际上做出来的建筑可以称为“绿色建筑2.0”,他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觉得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很快可以看到绿色建筑3.0和4.0。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说,岑岩主任讲的建筑产业化建造的建筑物是绿色2.0的话,如果加上健康建筑,我觉得应该是3.0。如果再加上智能家居、智慧家居、智慧建筑这个概念的话,我觉得完全就可以叫做绿色建筑4.0。所以,在这一次我们的设计分论坛中,大家可以到不同的分论坛去参加、去互动,完全可以感受到我们的绿色建筑2.0、3.0、4.0就会来了,包括大家现在听到的、看到的,比如说无人车、AI的发展,这些东西未来对全社会影响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各行各业的人,有的可能没活儿干了,要下岗;有的可能要去充电,要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够承担给更重要的工作。未来以来,从这一次的各个分论坛可以看得到这个趋势。
 
第三点,在座的是我们建筑行业的利益相关者,也包括政府,包括企业,包括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包括施工单位,在座的也是消费者。我们这一次会议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共识给政府提出来?我们的建筑物设计寿命不应该五十年了,应该提一百年了。为什么?我们的社会经济,我们的技术进步,包括我们的中国梦,我们的小康,这些完全具备了应该把建筑物的寿命提高一倍,把这样的目标提出来,从设计开始,当然,首先从政府的要求开始。我们向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来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建筑方针现在是八个字:实用经济、绿色美观,我觉得建筑物的寿命长是非常绿色、低碳的,这个不用证明。所以,我在这里呼吁,我们这个论坛是否应该形成一个共识给政府提出来——我们的建筑寿命应该提出一倍。一会儿专家的分享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
 
所以,我就提这三个意见,感谢大家的支持,谢谢大家!
 
【付灿华】
非常感谢胡总,胡总提出建筑寿命提高到一百年,大家同不同意?(同意)我们就这么愉快地达成共识了。一年一度地做这样一个公益的、高端的技术交流,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特别是从去年开始,特别开辟了建筑产业化的分论坛,我们也非常欣喜地看到去年的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今年有更多的同仁来到现场,正好也印证了胡总讲的四个字“未来以来”。
 
接下来我们进入到正式的演讲环节,首先要为我们进行主题演讲的嘉宾,他不仅仅是一个装配式建筑的专家,他是一个系统论的专家,不仅和他的工作经历有关,他是在我们深圳市的住宅局干过,人居委、住房和建设局都干过,并且管过征地拆迁、物业管理、装配式建筑,做过标准,也搞过研究,这样一位全才,装配式其实不缺技术人员,最缺乏的是顶层设计的思维以及系统化的理论。今天我们就首先来有请系统论的专家,也是来自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建设科技促进中心的岑岩主任,他将为我们带来《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的主题演讲,大家有请。
 
【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主任岑岩】
 
演讲主题: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
               
非常感谢招商局蛇口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好的机会让大家一年一度地进行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的论坛。因为去年是我们做了第一届,去年做得非常好。我今天的心情比较沉重,深圳模式1.0能不能活下来,我们是2.0欲火重生还是完蛋了呢?都有可能。
 
专家们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是什么”上了,干什么就是干六化;干什么就是标准化的事情。
 
建筑(住宅)产业化的目标
去年和胡总就说起了,建筑产业化的目标是绿色建筑2.0,胡总非常有信心的说3.0、4.0,我告诉大家我没有什么信心。深圳产业化政府没有给多少钱,主要是万科在做,绿色建筑1.0政府给了不少钱,绿色论坛已经办了十届,但是产业化论坛才办第二届。
 
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讲了,也除了很多政策,但是我们最大的问题是“盲人摸象”,我们的单项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单项技术乘以100就是产业化了。现在他们摸到一个更大的腿说工厂就是产业化。
 
要弄清楚产业化这件事,日本和美国都是框架+挂板,其实只有香港和新家坡是做五十层、六十层,跟我们很像,但是只有我一个人呼吁产业化要学习香港的模式,而大家没有人听。
 
用日本人的装配式框架技术,用德国人的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干中国人自创的剪力墙,这就是错位嘛,实际上是没有想明白,系统上是错误的。
 
科斯一百岁高龄的时候对我们中国提出了十大忠告,说我们中国最缺乏的是“思想市场”,这个是致命的。吴敬琏先生在今年的“大梅沙论坛”又重申了这个观点,一个缺乏思想的民族走到了深水区以后是非常危险的。以前我们是模仿,现在我们是全世界第二,我们模仿不了,那这个市场就完蛋了。吴敬琏批评我们的产业化被“造词党”造坏了。日本的很多毛病全学回来,日本好的东西没有学到。前几年搞了一个建筑产业现代化,又搞了装配式建筑,造词造得自己信以为真了就有问题了。
 
顶层设计,第一类是我们中国导弹支付钱学森先生做的;第二类是中国的航母,中国海军航母之父刘华清,1988年就办舰长班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提前培养人才了;还有中国的高铁,高铁是中国顶层设计的景点。
 
我们缺乏顶层设计:大飞机、航空发动机迟迟难产,国家把钱都投给了北方的公司,越搞越不行。还有一个是中国足球越踢越差。第三个是建筑工业化,现在也是北方人欺负南方人,也是跟中国足球一样的命运,大家不想走这个命运,只能靠自己。
 
建筑产业化难就难在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如果定太高的目标就成灾难了,因为会搞的人太少了,很多无节操、无底线的包工头。
   
像造汽车底盘一样造房子
1908年福特的生产线之后,1910年就提出了要造装配式建筑,其实是同步来做这个事情,大家可以想想汽车已经进化到什么程度了,中国的产业化和欧洲一百年前水平差不多。汽车生产线有两个核心的问题,你的标的华一定是标准化的东西,第二是流水线跑起来,标准化是更重要的环节。
 
我们国家不是没有能人,1962年9月9日梁思成在日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这就是顶层化设计,去年中共中央决定在通州建立北京副中心,证明了梁思成是对的。我们国内不是没有能人,万科的王石在妈湾码头是扛玉米起家的,早就在做产业化。
 
现在内地是以工厂化生产为核心,我们深圳是以标准化设计为核心。
 
我国建筑产业化主要问题
底盘是手工制作,误差3-8厘米,配件是工业化制作,误差毫米级。内装都是工业化产品,它们是皮毛的关系,皮的尺寸都不标准,毛的尺寸怎么能标准呢。
 
1.0是动力时代,2.0是电气化时代,3.0是互联网和物联网时代。由于施工电梯、塔吊等的应用,建筑业跨过了1.0阶段。以标准化产品和流水线生产为核心的2.0阶段是建筑业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建筑业科技贡献率低于农业,也可以算作1.5产业。建筑业现状评估,差的1.1到1.2,好的1.5到1.8。
 
标准化设计是整个产业链的基础,至少占50%价值(如设计方案不合理,至少增加30%造价),要做标准化必须要实现技术前移、管理前移、价值前移、运维前移。
 
建筑产业化的标准化设计
需求调研+固定魔术+精细化设计;以模块化为核心,少规格、多组合,功能模块—空间模块—户型模块—楼栋模块;各模块设计已充分考虑建造和运维。深圳的万科已经开始做了标准化设计。
 
建筑产业化的标准化设计,从国外案例可以看出,标准化和个性化并不矛盾。
 
建筑产业化的信息化管理,通过BIM(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贯穿建筑项目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你管理打不穿,信息根本不穿的,只有一个办法,搞工业化可以,搞工业化我们用技术打穿,就可以过去了,否则过不去。所以,BIM+也是一个商业创新。
   
内装:更新观念
内装等于化妆,我们现在要推广建设结构之美,在地铁站的无数工程做得非常漂亮,又雄伟,又漂亮,结果我们室内的搞工程的上去搞得要多恶心就搞得多恶心。这几张找是我用收集在万科云城拍摄的,没有PS过。
 
现在主要结构模式: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和内浇外挂结构。
 
中国式建筑产业化技术路径
第一阶段:(小学)传统施工方式,误差3-8厘米;
 
第二阶段:(中学)预制装配三板,内墙板、叠合楼板、楼梯,误差1厘米。
 
第三阶段:(大学)  预制装配外墙,误差2毫米。
 
第四阶段:(硕士)预制装配混凝土六面体。
 
第六阶段:(硕士)预制装配承重结构。
 
第六阶段:(院士)标准化设计,再重复一到五,可节约3-5倍的时间。
 
我们在深圳做了第六项,从标准化设计开始,这个可以学习一下。
 
我们深圳有自己的特色,有深圳的标准,创造深圳质量,铸就深圳品牌。我们深圳,万科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了100万平方米产业化普通商品房,因为是万科自己掏钱来盖的,充分发挥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其他人只会照稿子念“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但是该怎么弄还是怎么弄。我们政府是五年磨一剑,万科已经实现了四种模型,花样年、招商地产开始做了试验。作为传统的房地产公司,花样年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证明我们传统开发商也是可以做到的,政府也给予了诸多的政策。
 
深圳建筑产业化技术路线
我们推行顶层设计,PC只要求该预制的预制,该现浇的现浇,深圳只要求达到15%的预制率,BIM+、EPC。
 
最缺乏:思想+血性
产业化为什么做不好?我们现在缺什么?缺钱吗?我们现在中国最有钱。缺技术吗?我们单项技术最多,因为国外的技术我们买进来。为什么我们整体做不好呢?首先,建筑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化工程,需要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一个平台,一般没有胸怀的整合不了平台。我们北方的公司很有本事,他们搞飞机不行,他们整人很行,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的技术全都具备了以后,缺什么呢?缺中化民族血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中化民族的血性,没有血性干不成任何事情,希望尽快成立产业化的专业公司,留给你们的时间只有一年,一年时间如果能够完成转型,你们就过来了,一年时间完不成转型,你们就过去了
 
在来之前我们专门看了一下路,去到了蛇口的老剧院,当年华为成立了第二年,任正非手下一百多号人,在蛇口的剧场里开年终大会,他准备念一个多小时的稿子,最后只讲了一句话“我们终于活下来了”。市场条件在约束的条件下,你没有血性就死了,很多在黎明前就死掉了,没剩几个。
 
长征精神:革命理想高于天
风雨浸衣固更硬,野菜充饥志更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最后,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忘初心”,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质量是我们的命,效率是钱,减少人工,节能减排,很多领导现在不按初心来。
 
我们副总发的“冬之月,岁更始。可长歌,可醉饮。唯不可离去。”我们深圳的企业死去的将有80%,湘江之战,大家不要说动作有多漂亮,关键是要活下来。谢谢!
 
【付灿华】
特别感谢岑岩主任,岑岩主任也是我们建筑产业化的老革命了,上个世纪搞信息化,本世纪初搞产业化,他刚才是作为一个跨世纪的复合型的有血性的系统论专家,他精彩的演讲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专家对我们装配式建筑的多年观察与思考。我特别感动,包括岑岩主任最后提到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我提议再次把掌声送给岑岩主任,谢谢!
 
接下来为大家隆重地介绍一位女神级的专家,她能搞项目,管了很多实际项目,也能搞研究,每年的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能谢,能画,还特别能收纳。所以,她把她所有的神功技能合在一块做了微信公众号“家的容器”,现在有十万多的粉丝,又出了一本书叫《小家越住越大》,成为京东家居类新书榜第一名。这样一位业界闻名已久的女神级专家,我们一直认为她是一个比较“宅”的专家,今天我也是第一次有机会完整地听她的演讲,接下来有请大家张开耳朵,一起欢迎和聆听由万科广深区域副总建筑师逯薇女士为我们做题《逆向设计》的演讲。大家欢迎!
 
【万科广深区域副总建筑师逯薇】
 
演讲主题:逆向设计
 
非常感谢人居论坛的邀请,也跟大家来做一个交流。刚才我排在岑岩主任的后面发言,感觉这个顺序很对,主任提了很多大的原则,跟大家分享一下在过去工作这么多年中,怎么常识性地把这些原则变成可实际应用的东西。在商言商,我自己又不是说专门搞研究的,我自己平时也是负责非常实际的工作,我这么多年间,在万科做住宅产业化,从我入司的那一天,这十几年过来了,万科住宅产业化走过各种各样的路,到现在绝不敢说已经找到了正确的路,也许接下来的道路还要继续调整。世界上没有哪一条路从一开始就能够看到终点,我自己在这个过程是做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所走的一每一步都有它的价值,所以今天的标题叫《逆向设计》。
   
我对外宣称的时候,给自己的头衔叫“万科住宅设计师逯薇”,住宅设计师,论坛之外的很多朋友是通过我在自媒体渠道做的很多东西认识到我,有的人可能看了我的书,有的人看了我的画,大部分人都以为我是一个室内设计师。为什么我自称为“住宅设计师”呢?第一个原因是我从来没有做过住宅以外的任何产品设计,自从大学毕业加入万科一直在做住宅,就连小区里的会所、配套的学校都没有做过;第二个原因是我自己非常喜欢住宅,我觉得在这个小小的方寸之间,一百平米不到的三房两卫中蕴藏着非常多的东西,于今天的中国人而言,有一扇大门,很多人还没有感悟或者推开他。中国的房地产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发展非常迅速,城市化率也越来越高,大部分人匆匆忙忙搬上了楼房,但是绝大部分人还没有做好准备,怎么在小小的商品住宅中跟一起人度过漫长的岁月。所以,过去十几年的居住中产生了非常多的问题,比如问大家:你对大家的家满意吗?收纳不足、空间太小等很多细节还有待改善,所以我更愿意称为自己是住宅设计师。
 
我的工作是什么呢?我的核心工作就是维护我们的主力住宅产品的基因,所以我放了一个DNA的构图。2009年我做了一个有趣的东西叫万科广深区域十字单体,从2009年到现在,我们在华南80%以上的普通住宅都是在这个产品平台之上而诞生的,诸位如果参观过万科的项目或者本身就是万科的业主的话,你们很有可能就住在十字单体里面。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它一共是复制了25万套,中建历经了四次升级。所以,我的工作就是维护这个产品的基因,这个产品平台由我创造,并且在过去七八年间,我每隔两到三年都进行系统性的维护,做大量的产品入户回访,在下一代产品中升级它。它像一个平台,能够像插座一样插上这个游戏规则之下的变化,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本身充满了灵活性,如果不是这样,也很难覆盖我们80%的商品住宅。
 
2014年,一个小孔改变了一切
深圳万科在这一轮的升级中,户型通过简单的变化,重新组合若干个模型,应用到一百万平方米,我们认为当时2.0的升级已经达到了当时那个时间我们能够达到的能力极限,但是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改变了后来过去三年间我所有工作的流向。我们当时跟中国最好的板式家具供应商之一,我们专门打样,打了两轮子,搭样板间,把所有的收纳柜做进去,把所有的板式家具做进去,大家觉得不错,人性化的很多细节落进去了。当我们把这个图纸送给板式家具的专家去审查,人家一天就挑了很多条错误,还说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可能是笔误,他说你们的玄关柜上一层和下一层的孔距是150毫米,我们每个人大眼瞪大眼说,有什么不对吗?是不是因为层板和层板之间太近了,高跟鞋放不进去啊?人家说不是的,应该再多一公分就对了,150和160是什么差距呢?第一个孔下一个钻,后二再下一个钻,二者之间的加工效率是非常大的。
 
(图)我们看左上角出现问题的玄关柜,它有相对较长的长度,在建筑方案中画到这一步算是良心出品了,它就是一个框,它示意了大体的长、宽,没有高。里面的细节一直所址,其实诸位搞工程也很清晰,正常的流程是从建筑师画出最外面的框,然后开始进行深化设计,如果这家公司了解工作流程的话,第一步建筑,第二步精装,精装向建筑反提条件,这已经是做得非常好的情况下才能实现,然后是部品,部品往往位于链条的最尾端,大部分的时候只是提了一些概念性的想法,根本没有任何人告诉你上下层板之间到底打几个窟窿。在我们正常的工作顺序中,首先是上游的建筑,接着是中游的精装,下游的部品,终点。我发现这个过程是绝对不可逆,绝对没有任何机会是中游和下游的人逆袭到最前端去。房地产行业增长非常迅速,建筑设计院里面其实也是鱼龙混杂,你根本不知道你的扩充平面图是哪个小朋友帮你画的,他本身的能力是否支持在这个基础之上、这个底盘之上加载后续所有的一切,你只能靠缘分、靠运气。如果这个建筑师在厨房的水盆和灶台给你戳了一个烟道的话,终点做橱柜的设计师会给你改过来吗?做橱柜的时候已经是两年之后了,根本不会。中游的人要把上游的人当成既定条件,最下游的人已经习惯执行了,给他啥都得做。
 
部品,我们天天在谈产业化,我自己也搞过追求装配率的,过程中我一直对于吊挂的PC等兴趣不是很大,我比较喜欢研究人。而当我终于发现对于住宅产业化或者精装产业化而言,真正贴身的东西叫部品的时候,我也发现国内现在整个在我们设计链条中部品本身无论是重要性还是前端受重视的程度,现在完全是一片空白,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空。发现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开始改善,从2014年发现那个小孔到今天,至少在目前我的团队中建,我们已经非常完整地来使用逆向设计的手法。我们先同居住者客户出发,来决定部品,然后又部品来决定精装修和部品之间的契合条件,需要满足那些条件,最终再向建筑反提要求。这说起来非常抽象,接下来我给大家讲几个案例。
 
第一步,确定居住需求与功能家具,第二步倒推精装修完成面,第三步,根据精装修倒推结构完成面。我们在标准化之下没有寻找到组件化,组建化之下没有模式化这把钥匙。大家接下来可以通过我的案例来了解,为什么当你只有把摩天大楼的模型切成这样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站得住脚的。现在大家经常在谈标准化,但是标准化的基础是什么,失去了最下层的装基础的话,上层的摩天大楼分分钟就会倒塌。
 
玄关柜仍然是一个现况,有一定的深度,有一定的宽度,但是有一点不同,它的宽度,我们采取两级模数关系,空间水平净宽度:1800=150倍数,柜体水平净宽度:1700=100倍数。对我来讲,其实很简单,当我决定做这个玄关柜的时候,我决定给它做成1.7米,在1.7米的大前提下,找产品库中去找,根据不同的功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我们可以演化成43种功能组合,随便你要哪种我都有。无论是收纳量最大的,还是说需要有一个坐凳,还是喜欢台面、抽屉放东西的,这些都是已经预设完成的,不需要再去做任何的设计了
 
当我们了解到现在有一个一米七的写柜,放一个一米八的空间,在平面和水平方向上只需要满足空间要求就可以了,但是高度方向上结构条件上这个反而是最难的,我们又花了一年时间来做。水平方向上的模数协调,任何建筑的物品都是三维的,长宽高都是有的,长和宽很简单,高度上就复杂得很多,它会受到梁的应县、挂镜线的影响、吊顶的影响、空调位及管子的影响。当你有模数的时候,你就不再是像过去,比如说你有一个梁2.3米高,你叫了一个做柜子的说上面要到顶,现在没有那么简单了,你必须要契合那个模数,一定要踩到点儿上就行,以前是各种踩不上点,量的宽度影响柜子的美观设计。很久之后我们才发现,这个事情真的要从最小的东西开始向中等的东西推,从中等的东西再推向更大的东西。确定吊顶的高度,吊顶经常会受很多东西的影响,所以它是从最小的东西一路向上去推的,要想精巧地把这些解开,它的难度也不亚于造九连环。
 
柜定2160,吊顶2200,量底2250,一定要用这样的方式来契合才会发现到了现场之后,无论是组装、安装、误差都会以更加良性的方式出现,不至于梁做到了2250或者跟其他模数无关的,所以需要打破柜体高度来匹配它,因为高度模数不像宽度和深度模数那么灵活。
   
第一,根据功能、根据居住条件来确定你所需要的家具,然后倒推精装完成面,最后倒推结构。你有一个盒子,这是你的一个玄关柜又或者是你的一个衣柜,你现在选择了它的功能和尺寸,比如说你是一个二人世界或者五口之家,显然对于功能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你要考虑为它设计一个龛把它塞进去,要有精巧的嵌入,并且考虑一定的模数,为了达到精装的完成面一定要用最大的东西配合它,实现这个精巧的实现。
 
主量200宽,下部内墙板100厚,中间是厅,打红线的地方是一道主梁,绝对不会少于500,万科用的都是内墙板,内墙板的厚度是100,上面的梁至少100,它当然就会有一个牙口。过去主梁都是默认偏向卧室,以保证客厅的界面干净利索,主梁没有机会包在吊顶里面。但是在这个时候,因为现在我们做了大量的权威定制,这个问题就会暴露了,的会把柜子咬一口,而且咬得非常难受,大部分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心里是无法接受的。所以,这种情况,当你不做精装修的时候就随便了,老百姓自己想办法解决,当精装修里面只有一个鞋柜、橱柜的时候也好办,但是在精装修中我们提出了全套的定制,你可以选择原装的跟你的装修风格完全一致,并且充分考虑能够使用的定制家具,这种问题给我们暴露得非常明显。我们有能力做精装修,就不得不面对着大量的客户投诉,所有人都拿放大镜去看,它现在比精装修更细一步,开始给人家做衣柜、做床了,从最糙的东西向最贴身的东西靠近模数化、定制化、现场施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
 
我们尝试把这道梁两偏向客厅,显然客厅会在2.35米高度出现一道很大的梁,到底怎么包呢?我们就在这个基础之上,上面是客厅吐出来的这道量,在这儿起了一个墙垛子,在那儿起了一个墙垛子,天然堤做出了一个龛,一个套在客厅,一个套在餐厅,利用它做出了一个壁龛的空间,做完以后就是这样子,相当漂亮。所有人都被这种浑然天成的柜子吸引住了,电视机背后的那些线、插座、DVD的影线,这个电视机柜,无论是在使用状态下或者打开的状况下,一根线都看不下。餐厅的纸盒都已经整合进去了,因为餐桌就在旁边。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壁龛,这个柜子就不是多出来的,是长上去的的,是嵌入的。
 
住宅精装修,说实话现在精装修的比率本身就很低,精装修对于开发商有资金压力,做的不多,在商言商,它一定要创造价值,无论是对于客户的价值还是企业产品力的价值,如果没有良性驱动的话,想让地产公司自主自发地去很难。这个电视机柜收纳率400%的增加,这个电视机,在这个红框之内的中建过去都是浪费掉了,所以就不要说客厅储物空间不足。客厅是这个家庭的心脏,有大量的物品会在客厅中沉淀,客厅经常都是简陋的柜子,非常多的一千万以上的住宅客厅是很零乱的,客厅的一角一大堆的玩具,我们现在都被集中收在下面这个带笼子的箱子里面。
 
有人说太压抑了,其实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刚好不会压抑,我们传统的是45公分,这些地方都会被贴上角,但是现在在我们设计的过程中,因为这些墙垛子、壁龛的存在,留出了这么一大块的空间,小朋友可以随意玩。有了墙垛子之后,柜子的深度消失了,收纳量巨大的前提之下,同时替代了原有的装饰用的电视机背景墙。
 
零件系统 标准化+模数化+模块化
我是最恨二次设计的,二次设计做得很好的时候,发现前面的条件已经消失了,河流已经到了中游、下游,再也没有力气。这是一块侧板,侧板上所有的孔到底是什么孔?看一下放大图,系统孔是做拉条的还是做层板的,每一个孔都已经预设完毕了。在方案图阶段的时候可以嵌入这样一种深度的板式家具,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是这个设计。所以叫做,化未知为已知,你只需要选择组合。
 
另外一个鞋柜,整体是这样子,拆分之后是这样的,由大量的单元柜组成,如果你们平时自己在外面做所谓的全屋定制家具的话,共用侧板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这个柜子和另一个柜子用一块侧板来解决,共用侧板会带来的不可协调的情况,光一个门就会带来完全无法意料的情况,而我们全部用的都是单元柜,中国为了省成本用了大量的侧板柜。
 
全模块化收纳组件
我们一共有4种深度、7种度、13种高度。而且都是非常简单的自然数列,200宽到900宽,所有的家具都由这几个东西组成,不分品类,不是说橱柜是一套系统,书柜是一套系统,不是说的,所有的加起来是364种组合,这些组合基本上已经够用了,而且着还只是功能件的组合。比如字母组成了单词,单词组成了句子,句子表达不同的感情。以组合的变化满足大部分情况下功能的差异,而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现在可以做得非常复杂了,远比胜过精装放里面给个橱柜这么简单。
 
板式家具,我们是强调标准化,我们强调模数化,强调用模块组合来实现功能差异。我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我们站在河流的起点,我们有条件带更改建筑物的预设条件,来满足俄罗斯套娃最大参数的设定,但是下游企业是没有这个条件的,我们既然站在上游,就要用尽上游的优势。
 
板式家具的风格就是一层外衣,今天穿红的就是红的,明天穿绿的就是绿的,最困难的其实在于系统。这个系统,我们认认真真地做了三年,踏踏实实地终于把它磨得差不多了,目前还在尝试中,但是至少已经比2014年进步了很多。
 
最后,一定要回到人上面去,我为什么要做那些与居住相关的事呢,我觉得中国人的居住该处在非常粗糙的状态下,这个粗糙由很多原因决定。比如我们都是年轻的居住者,在这个过程中换房的成本非常高,人的一生真正居住状态下的房子能有几套?四五套了不起了,依靠个案累计居住经验是极度不现实的事情。我们终于搞得清一个鞋柜能放得进多少双鞋、多少鞋盒,还能放得进一个戴森的吸尘器。我更愿意给到居住者的32毫米恐惧可调层板,而不再是以一些可能水平非常有限地为他提供的所谓的产品解决方案,外观华丽,内里就呵呵了,终究还是要回到人身上,房子是为居住者服务的。
 
所以,我说自己是一个住宅设计师,我现在也确实越来越接近这个目标了从早期身为建筑师的努力,到2005年开始做精装房,开始了解到精装是要向建筑反提条件的,现在才明白精装下面还有一层部品,一定要拆分到最小的零件才能明白最外面的壳在多大程度上最终室外的状态。我们在不同的调度去诠释和理解它,我们也有人在谈板式家具的每一块板子,我相信在良性的推动之下,深圳也好,中国也好,在未来的若干年间,我们还是能够踏踏实实地寻找自己的住宅化之路。
 
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