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
客服

客服
热线

 0575-89176889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第十三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建筑产业化分论坛现场实录(下)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2016-12-06

 

【北京互联立方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君峰】
 
演讲主题: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应用实践
 
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跟BIM相关的事情,我个人在BIM领域做了11个年头。我们可以看到,BIM我们认为它是一个软件技术,现在它不断地融入到我们整个的生产和管理的过程当中来了,特别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是跟装配式相关的,我们会发现它的我们的BIM确实是浑然天然,我给它定义是“卵生姐妹”,谁也离不开谁的方式。但是我们怎么理解BIM?我做BIM越久,我会发现对它的理解就越窄,因为它越来越大了,我们怎么去思考,我们怎么把BIM慢慢地作为我们产业化背后的支撑力?希望通过这个探讨把我的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提到装配式或者提到住宅产业化一直回避不开这样的话题,比如工业4.0、向工业化学习、像汽车一样造房子。我们为什么要推动产业化?我们其实是希望把造房变成流水线的模式。去年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有了工业4.0的概念,我的理解或者我的感受来说,我们现在整个造房子的这个事儿,建筑产业可能还在2.0之前,在1.5的年代,我们离4.0还很遥远。可是,我们在往这个方面发展的时候,包括我们说制造到工业4.0,背后都是很多信息化的技术在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实现产业化首先也是基于这样一个形式去实现它。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看到产业化的方式,我们的管理方法、管理模式在改变了,我的很多工序要提前了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提前的预计来把它给预测出来,我到底什么时候这个工序开始合理?我们背后说的BIM的技术,或者看看制造业所做的事情,在生产之前把所有的工序模拟,模拟好了之后,下料、配送、生产等等全部把它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管理,这是我们迈向4.0的背后一个技术基础,当然后面又加入了智能化、云计算把它升级上来。
 
我们从产生的建筑产业到产业化的领域来说,我们说像汽车一样造房子,它背后的很多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希望通过IT化的手段帮助我们提升。怎么来理解BIM?十年前BIM到中来来的时候,它是随着软件一起进来的,我们认为BIM可能就是用不同的软件来实行模型。而且那个时候随着这个软件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把它放在设计领域,我们认为BIM可能是解决相对比较复杂的形体设计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能够把我们原来做得比较困难的事情做得相对比较简单,我们认为这种模型是BIM的基础。但是后来BIM这个词变成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当然BIM这个词有十几年的历史,它其实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从学术中提出来了,理论上发展了很多年,我们现在是给它应用起来了。
 
我们特别关注BIM和产业化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通过BIM的手段,我们很多人通过BIM把经验累积下来。为什么住建部归三番五次出台文件来推动它的发展。第一年,BIM到国内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住建部发了第一个文件,只是说它好,没有说怎么有,然后2014年《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在2015年6月16日《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把BIM融入到管理过程中去,通过数字化的模式、BIM的基础、管理的系统帮我们管理好,这应该说是作为最基础或者“十三五”期间作为BIM的理解来讲,一个最为准确或者最为正确的方向,再把BIM当成一个独立的团队,开始嵌入到整个施工的流程当中去,比如安全施工管控,通过BIM可以做很多的管理,开始往这方面走。
 
装配式中的BIM应用价值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它不是一个模型的结果,更多的是要放到过程中去。既然BIM有这么多好处,它给我们装配式或者产业化中带来最直接的好处在哪里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从地产管控的角度看BIM的案例,我们得出一个基本的概念。我们通过BIM的方式,更多的是在利用它的可协调的原则,把很多未知的条件提前协调好,把没有发生的风险提前协调好。可以做到先试后建、指导安装,BIM可以让我们做到先试后建的方法,包括我们拆分,我们可以在里面试验模拟。BIM有很多自己独有的特性,BIM不是模型,它是信息,它可以不断地扩展,如果我在时间进度的调度下可以称之为4D的进度,我们通过对I的不断扩展,通过BIM把产业化做得更加极致。
   
严格来讲BIM还是一个计算机的方法,不可能通过BIM就结果了漏水的问题,不可能通过BIM节约10%的成本,但是它一直是我们做不断改进的管控指标,让我们有能力把下一步产业化做得更加完善和更加有效益,因为我们要形成标准化的内容,这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把我们试错的成本降低掉,实现精细化的开发、精细化的管理。我在BIM中看待它,或者通过这个角度思考它的时候,把可能的风险找到。
 
如果我们去提BIM这样一件事情,其实我们需要建立很多基础的资源在里面,首先叫做库,这个库的资源还没有建立。上周我们跟广州市的造价总站,一起通过BIM的手段做了基于装配式构件的成本库,每一种构件通过BIM模型把它生产出来,背后对应的成本列在那里,如果将来快速地选择一个部件,能够拼出我的成本,能够做很快决策的依据,特别是很多保障房,类似于这样一些项目的时候,可以做到更快速的决策。因为我们今天还没有做到,因为我们这个库还没有搭建成或者企业的内部还没有积累起来,我们还是把它放在单一的项目过程当中来解决项目的具体问题来思考。所以,我们跟广州市造价站做的事慢慢地会成为行业中的一个应用方式,也会成为企业中应用的一些方法。BIM本身,如果有这个构件库之外,对应的图和统计是跟着一起来的,因为我的信息是跟着集成在一个模型里来的,这才是BIM最大的优势。BIM更多的是一个信息的集成,为什么不是通过图纸集成还是呢?因为图纸太分散了,BIM可以在同一个空间里思考问题,而且可以把误差降低掉。
 
BIM可以粗,可以浅,可以大,可以小,我可以从使用空间来控制一切,这是一种控制的方面。我们有了这样一个可视化的信息模型,我就知道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里面出现。因为我们有了BIM的构件,下一步就可以直接做我的运输、加工的持续、现场施工的安排,可以通通地在里面做模拟,运输的组织、生产的进度管理,都可以在里面看到。我听到很多专家思考,把建筑当成一个大的系统看,其实我的定义是当成一个沉淀来看。另外,我们是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把生产、生产、仓库等等一系列串在一起,我可以通过二维码等等形式,关联起来追踪。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深化好的构件在工厂加工,BIM数据渗透力不断地下降,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做鸟巢的时候,其实就采用了工厂化的方式,我用这种液压的机器通过三维数字模型驱动它,比如3D模型打印的原理是类似的,我们数控设备完全可以用它实现更加自动化的内容。当然,这个过程还是需要不断地跟我们的工业体系的生产来结合,但是只有把这个BIM的信息放在里面,我们才有可能往下去沿。
 
我现在知道了设计这一端、生产这一端、运输这一端,还有现场,BIM里有一个信息的维度,可以看到时间轴,这个时间轴跟施工的计划是一致的。这个信息流完全是通的,因此我们各项的铝膜板、爬架、吊高施工作业的细节,我们都在里面有预演的空间,都可以看到是不是有影响我安装的过程的风险会存在,我们把它消灭掉,BIM还是先试后建,有能力让它试一试。当然背后起最大的作用,不是看得到的模型本身,而是那个数据流。因此,BIM可以说是属于信息化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嵌入到工程过程中的一种三维的方法。我们看到的很多都是现场施工模拟一端的4D动画,4D的意思是在三维的基础上加了一个时间轴,可以精细地分析每一步的工艺和步骤是怎么做的,怎么样的先后顺序,还有没有预留的空间,等等,我们都可以在里面模拟出来,让我们提前知道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风险。
 
这里有一个例子铝膜板厂,发生了一个小故事,现在铝膜板生产或者工厂这一端来讲比较缺乏配膜的手段,希望有一款帮它自动配膜的软件,找了很久有一款基于二维的工具可以实现它的目标,简单地讲就是能够帮它出图。铝膜板的平均造价还要贵一点,第一仓库管理不清楚,第二是还得租一个场地预拼装一次才能指导装车等等,于是我们后来就把整个原来只出图的理念搬到产业流程的角度,放在BIM里面把其他的系统串起来。
 
BIM对于过程中变化的一个方式,我们可以通过BIM不断地累积,通过不断地数据积累共享。我们有一个案例,做了几件事情,把方案优化,我们需要去做到构件重复利用,因此怎么划分?这变成需要优化的一件事情,也是要降低模板的数量,包括所有的预制需要去预留的位置,都要提前协调好,比如一体化样态、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预留的位置,哪些部位是橡胶的等等。
 
另外一个改造的项目,这个过程中通过BIM的方式解决了很多问题,一个是改造的边界条件在哪里,哪些是可改的,哪些是不可改的,哪些会影响改造的效果,包括我将来的空间,包括视线的分析,改造之后OK不OK。同时可以考虑将来维护的情况,比如说大荧幕,把它换掉,换掉之后的通道怎么预留,预留一个更换的空间,我们都要把它想好。还有一种是关于成本,一种是大板,一种是要板,大板的方式现场要有切割,会有浪费,但是我们把每个部件拼在一起之后,其实大板比小板还要节约。因此,我们通过信息的方式,先试后建,可以用来解决很多问题。
 
因此,其实它背后是一套体系在帮助我们完成整个装配式的内容,实现从设计到生产、施工都变成可控,背后是信息一定要通,不是简单的一个软件模型就能够得到管控的结果,否则我们也不会专门做跟BIM相关的产业。同时可以做物料的追踪,比如去沃尔玛买东西,刷一个条形码就可以知道价格、库存,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只是从源头来控制它,但是建筑行业可能有一些污染问题,它可以跟我们的RFID组建,来实现远程扫描。BIM可以作为一个信息流,从设计分解到工厂、运输、仓库、现场安装的过程全部能监控起来,还是信息在背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BIM中的信息是我们主要的基础,而且信息标准跟每一个企业自己管理的方式有关系,并不是完全通用的一个内容。
 
要打破住宅产业化的困局
怎么去控制成本呢?我们还是得向别人来学习,两台大众的汽车,一台是捷达,一台是途观,但是里面有非常通用的部件,方向盘等部件是一致的,构件越来越多通用的时候,我的成本才能逐步下降。因此,这是更大层面的一件事,我们所说的大数据,通过标准化的云平台把这些内容全部地统计好了之后,不断地形成多元化的建筑部件,才能把整个产业的价格降下来。当然,这些都是一些思路,只是我们自己在单个项目中试点,还很难形成产业化的层面。当然,背后也需要软件的支持,这是跟BIM相关的,更多的是跟信息管理相关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
 
【付灿华】
   
非常感谢王总,我刚才很认真地听了,我也很有收获,我们最初认识和了解BIM,BIM最核心的在于I(信息),在做建筑产业化、装配式建筑也好,同样最核心的也是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关于建筑业的变革,站在目前的立场,我们还是建筑工业化的1.5,我们要来展望工业化4.0的时候,这个时候可能BIM为我们整个行业插上了一双翅膀,它有可能会引领我们进入目前甚至还都无法想象的发展空间。我们再次感谢王总给我们带来的精彩内容。
 
下午的时间过得非常紧凑,也非常有收获,接下来给大家一点点的时间,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互动。
 
【许峰】
   
今天参加论坛收获很丰富,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讲得都很系统。我们是管结构的,结构工程师,主要是管构件设计,也是做一线,现在做了很多项目构件的设计,我们这个行业确实人才缺乏,大家都很关注,要花大力气尽快地在这方面补课,多学一些东西。虽然设计是龙头,但是现在设计院对于我们生产及施工都了解得比较少,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是现场生产不出来或者安装不上去的,所以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也要加强学习,经常要下到现场、下到工厂去看,才能做出很好的设计,能够一次性完成。
 
构件厂其实也非常缺乏人才,构件怎么能够按照设计的要求做到位,那些预埋件怎么能定得很准,构件生产出来怎么保护、运输、效率高、降低成本,有很多学问。施工单位,构件生产出来运到现场,怎么能够很顺利地安装上去,这都需要充分地学习和思考,要把施工组织整个流程想得很清楚。当然,借鉴BIM技术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要学的东西非常多,我今天也是特别听一下其他专家的讲解,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张洪斌】
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论坛,我作为这次会议的筹办组织者,感谢大家到现在还在支持。我讲一下我们招商蛇口从开始做建筑产业化的一些感受,从2015年开始,我们建立了一个课题组,从这样的一个团队开始介入到研发阶段,后期我们的项目,其实深圳项目是在国家没有奖励条件、没有政策的情况下主动去做的。上海的项目是在土地的合同中已经标定了必须做装配式。那么,在两个项目也有不同点,上海的项目是剪力墙结构,我们深圳的项目是超高层,还是用的内浇外灌体系,这两个项目实现了中国两个主流的装配式PC结构体系。在项目过程中我个人一直有幸做建筑产业化板块,我从去年组织了两次会议,今年的第三次论坛,每次论坛都请到岑主任,他的一些观点,要有一个执着的心,要有一个孤独受挫的心,其实我在做产业化的整个过程中也感觉到很多孤独无力,深圳有一个协会,包括这次我们也是联合主办,所以再次感谢!
                
   
我们有这么一个好的土壤,这两天又有一个事情,岑主任已经在去北京的路上,他要把深圳标准、深圳质量反映到中央,中央在做的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这个里面起步有三个基础项,其中有一个基础项就是主体维护结构达到30%,深圳的项目是15%,上海的项目是25%,深圳的项目是跟随了万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益,这里面有两个人或者两个团队,一是我们的吴总,他在过程中没有高高在上做他们的项目,他完全扎到一线,每次他都有新的东西,他的心是用在了细枝末节,我跟他多次去构件厂、铝膜厂,他去那里不是走马观花,他是带着日本专家,有一次他看到我们的试验块有些不如人意的地方,他马上就发现是底膜板有问题,如果让我去测的话,我只能去测。他拿着仪器、设备就开始一个点、一个点去测。在我们开始做这个项目里面,我们必须得去把控主导权,但是主导权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技术力量相对来说,我们毕竟是一个管理者,不是一个技术的监督者,我觉得应该有顾问咨询单位去帮助我们业主去管理。
 
BIM我去年也做过一段研究,我讲讲BIM的感受。我们公司调研基本上是在两块:1.设计地下室的综合管线,它就是一个翻模,完全没有发挥BIM的优势;2.施工企业,它的发力点是在施工前期发现问题。真正在设计、生产、施工、运维中的作用点,六成以上应该是在运维,才能体现BIM所带来的优势。那么,如何打破这个信息链?还有一段过程。前一段时间我们也和广联达进行过沟通,他在给万达做一个项目,他们做的这个思路我比较认可,将来要形成一个品牌,从前端的模型就必须要完全满足最后运维端的模型,但是这个过程还有待时日。
 
这次组织这个会议的时候我开始想,吻合我们公司招商蛇口的CMSK技术体系,我们打造的装配不光吊几块板、几个楼梯,这是一个半成品。我认同逯总说的,从人的角度,开始就锁定人需要什么东西,我们就造什么东西。人其实最关注的是两个:质量、环保。在过程中打造产品,我们提出了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景观,用装配式的建造方式去替代。30%有点高了,岑主任等专家在引领我们走出一条适合深圳市场打造产品的路线,我也为他鼓掌,希望他这次能够给我们带回来好的消息,如果我们真的要面对这个困难的时候,我觉得深圳应该也能够扛得起,走得下去,30%可能也不是什么问题,但是需要付出很多,需要像吴总这样扎到项目组,可能才少一些挫折。谢谢大家!
 
【付灿华】
特别感谢所有的专家和今天来的各位同仁,到目前为止,我们整个分论坛的全部内容就到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话。我也跟大家简单地分享一下我今天听课学习的体会,我学到了几个关键词。
 
初心。今天每一个演讲的嘉宾和专家都在跟我们一直强调一个词“初心”,主管部门有他们的初心,主管部门的有关领导屡屡互换。
 
设计人员身上的初心,以人为本,挖掘设计的价值。同时也看到了建设管理人员的初心,细节出发,人人有责。研究人员的一份初心,从需求出发。我们要通过推进建筑业的彻底变革,来找回我们的一个建筑业本身的一个初心,提高质量,提高效率,节能减排。和我们的需求侧是分不开的,我们每一位专家都跟我们提到要回归到人的需求,回到到产品的初心。
 
系统化。装配式建筑本身就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专业的系统化,也需要产业链的系统化,需要全社会资源的系统化,更重要的是整个大家也一个系统化的思维。
 
冬之月,岁更始。可长歌,可醉饮。惟不可离去。转眼从去年年会,马上协会要办今年的年会了,从去年到今年,马上又要到明年,站在2016年最后一个月的起点,我们来展望的话,我也很诚挚地为大家献上一个祝福,不可离去,更加要坚守,在建筑产业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守得住这一份孤独,守得住这一份寂寞,在政策红利一波一波地提升的过程中,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守得住繁华。祝各位同仁守得住初心,不仅不会离去,而且会发展得更好,也祝福建筑产业化的深圳模式能够拥有一个持续的、宽广的、美好的一个明天。
 
再次感谢今天所有的专家做出智慧的共享,从不同的维度为我们展现了建筑产业化的现在和未来,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同时感谢招商蛇口为我们一年一度打造的公益性的教育平台,感谢各位工作人员台前幕后做出的辛勤工作。最后,感谢感谢各位同仁在周末的下午,感谢你们的聆听。
         
分论坛结束